中国历史题目一问一答(问一道历史题(简单的))
医保卡资讯
2025-01-25 0 中国历史题目一问一答(问一道历史题(简单的)) admin
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分封制。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独裁,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历史问题 急
1.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1)夏: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2)西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时期,各诸侯先后变法。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分封制。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4)秦: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5)汉:1.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即刺史制度。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西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增加。
他还颁布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
(5)魏晋:实行府兵制。
(6)隋唐:1.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2.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把府兵制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经济基础,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有国家招募男丁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7)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8)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9)明:1.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铜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3.在中央,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前者统兵,后者调兵。
(10)清:清初,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独裁,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思想制度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2)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的内容。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差军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县局的主要依据。
(3)魏晋:选官用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
(4)隋唐:1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 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5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5)北宋: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1.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2.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3.实行糊名法。4.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6)明朝: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7)清: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这是文化专制政策。
2.(1)春秋战国: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经济:春秋战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文化: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2).西汉:政治: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苟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
经济: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的成绩,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1.统一与多样化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气势恢宏政治
(3)三国---南北朝:政治: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经济: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文化: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4)隋唐:政治: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频繁
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文化: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5)宋:政治:分裂局面结束
历史题目。。
(1)百年积弱 :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丧权辱国至香港回归,时间跨度逾百年。八载干戈:八年抗战。(2)八年抗日期间,在延安,共产党运筹帷幄,领导的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945年8月14日;
1.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沉重打击,陷入困境。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3.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4.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5.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问一道历史题(简单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相关阅读
- 关于生活小百科的知识广播稿(广播稿100字(生活小百科))
- 生活小百科知识大全广播稿(广播稿100字(生活小百科))
- 每天科普一个小知识(科普知识有哪些啊?长一点点,给四个科普知识就行了)
- 生活小妙招200字广播稿(关于身边小常识的广播稿)
- 生活小百科小常识(有什么生活小常识么?介绍哈子)
- 村卫生室讲座6期内容(医院健康教育个人年终总结)
- 健康科普讲座简报(今年广州都举行了哪些关于自我保健日的活动?)
- 健康科普讲座题目(海洋生物科普知识讲座的主题简略点的)
- 健康科普讲座有哪些内容(听说新绎最近要举办一场健康讲座,想去听听,有知道具体是讲什么的吗?)
- 日常生活小知识有哪些(有什么生活小常识么?介绍哈子)